“What is China? What is America?” (in Chinese)

“What is China? What is America?” (in Chinese)

 

Green Grants

March 9, 2004

 

An article describing the remarkable merg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respects. The article foreshadows the arguments made in Zachary Karabell’s book Superfusion: How China & America Became One Economy & Why the World’s Prosperity Depends on It (Simon & Schuster, 2009), which it predates by five years.
 

http://www.greengrants.org.cn/poster/show.php?id=121

 

日期:2004.03.09

贝一明 Emanuel Pastreich

 

 

何谓中国,何谓美国?

 

根须相连的两棵树

 

“一方面以熟知的思想范畴思考,另一方面体察其不足,没有什么比这更为人性的了。成 问题的是,我们依旧生活在我们宿素所理解的人性世界中”

 

欧文•豪

 

 

 

Irving How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ugust 15, 1991, p. 53

 

 

我们常常使用“中国”这个词,而没有深 入 思考 其意义。这 很 自然。如果我们对 使用的词语考虑 过 多,我们很可能 会面对一切事物张口结舌。然而,有时候我们必 须退后,冷眼回顾历史的长期发展。我们必须观察, 在这个年代人类关系如何演进,而 观察的结果往往阻碍我们理解的企图。我们必须按中国的观念,做一些“正名”的工 作,也就是重新命名以便使“名”不会脱离“物”太远。也就是,我们必须集中于“美 国”与“中国”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便能够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如何变化的。

说到“中国”这个词,我们所想到的是一个有特定疆土,特定语言,文化与政府的 特 定 国家。我们 “不过大脑” 地这么认为。我们需要一点时间回顾并认识有关国家的 观念相对而言是新的。尽管从石器时期的祖先走出洞穴直到未来,文化、血缘、语言以 及自我利益的联系维系着 人类,我们仍无法确定我们看到的地图上的 疆界,在未来人 们眼里是否具有与现在同样的意义。

中国已 扩张出其疆界。从物质层面,有华人移民与海外留学人员。从文化层面,有武 术、中餐与道家思想;从技术与结构层面, 则通过互联网。我在 整理 Outlook Express里的 e-mail 时,总是问题重重。我有一个名为“中国”的文件夹, 专门存放 发自中国的e-mail。起初的想法就是将来自中国的消息全放在一个文件夹中。这似乎完 全符合逻辑。但是我也收到一些居住在美国以及其 它 地方的中国朋友的中文 信件。 而对于有些朋友来说,中国与美国,或者中国与日本都是他们的居住地。也有一些美国 朋友住在中国。谁应该属于 哪个 文件夹,我自己也说不清。

“中国”这个概念正向四面八方扩展。今天,几乎任何国家都有重要的中文出版物。中 国本土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大部分中国人居住在一个 清晰的地理疆域内,但 也有很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移民过去意味着离开中国.但是今天,随着 互联 网的普 及,应该说“中国”这个概念的外延正以无法预计的趋势膨胀。地理意义上的所谓 “中国”乃是一个更大的文化与信息网络的一部分。

美国同样是影响遍布全球的政治与文化实体。其影响方式更多因为文化生产的优势,不 象中国多因为移民。虽然两国之间有竞争,但是也常有合作。文化领域的相似性更多于 差异性。两国固有的内在逻辑与风俗习惯均被全球范围内更大的社区所 理解。尽管美 国的文化传统在近150年内 是 全球各个国家 受教育者的(行为)范式,直到19世 纪中叶, 中国文化传统在东亚的运作方式与今天的美国文化运作是完全相同的,并且今 天正在逐渐恢复 其往日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差异,我认为美国文化圈代表 正式的文化,而中国则代表非正式文化(显 然全球范围内还有其他文化网络存在,但 我不具备谈论他们)。美国文化传统蔓延全球,其趋势是主导主流文化:即世界在日常 新闻中如何呈现 我们在谈论最近局势时使用何种术语。又如中国的期刊文章中有相 当部分原文是以英语写的。而且我们还惊奇地发现二十年前中国的媒体严厉地批评美 国,而今天则很多时候避免这种做法。

中国的文化网络更倾向于非正式化与个人化。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化给全世界华人一个 共同而可靠的文化基础。它更注重文化身份而非硬性事实. 最近, 中国也已经成为日渐 重要的信息之源. 尽管存在一些障碍与紧张,中国文化网络较以往甚至更具有渗透力, 对其他文化更为开放。目前, 在美国和全球其他国家有一部分人,他们并不具有中国 血统,但是他们视自己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并从中国汲取信息. 这些人为数不多,但 是正在急剧增加。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中国文化传统是 包容性的,并且在这方面有别于韩国与日本。来自周边地区的人们时间久了也能成“中国”或“华”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人现在认定自己为“汉”。我经常 被 中国人和我讲汉语 的强烈意愿以及象对待另外一个中国人一样对 待我的方式触动。这方面使得中国传统与世界上其他传统不同,而与美国文化甚为相似。其中有一部分文化传统同时存在于美中文化网络,也即两个文化网络存在交汇的共同部分。[JH1] 一个人可以同?背晌?忻牢幕?囊徊糠?.

这种个人身份认同的复杂集合正急速增长,并且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察觉出这其中一种 交汇点。一个人 可以同时是文化与经济网络的多重集合的一部分。这种交汇点不易定 位, 因为它发生在不同层面。在某个层面上, 一个人可以是美国文化网络的一部分,在 另一个层面上, 也可以是中国文化网络的一部分。想想每个人看 何种 电视节目,每个 人听 何种 音乐?人们以什么做为个人经验比较的参照?每个人从何处获取信息?这些 不同的层面如何整合进我们的主观经验。?这些问题引出个人经验中的多重层面。无论 在美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人正日益同时 整合进 不同网络之中。

全球化是 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正身处其中,因此我们不能清楚地指出未来会是怎 样。(这种现象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可能全球化将有利有 弊,将来历史学家回顾历史可能难以肯定 其终极意义。全球化的开端可以上溯到16世 纪,或者更早。世界上有过多次剧烈变动的时刻,这些时刻都发生 在以往的 的物理上 或哲学上的分界以及观念受到质疑的时候。从这方面讲,我们目前的经历不是没有先例 的。不过,这些剧变并没有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另外,科技的革命带来全球化的 加速 以及其社会内涵的深刻变化。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不用顾虑地理位置的连结.

全球化也因其相互矛盾的 后 果而令人迷惑。比如,全球化同时制造出巨大的整合与碎 裂。我们将其全球化视为全世界范围内符号与国际化通用概念的一致。比如你们能从语 言与概念层面完全明白我什么,这种一致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国际性的机构的功能正 在扩大,而且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是空前的。

同时,组成这些国家的社会日益出现碎片化的迹象。这种 现象 恰好与经济与科技日益 紧密联系的趋势同时出现。在写作本文时,我已在电脑前待了数小时。我收到了来自世 界各地的电子邮件。我阅读中文与韩文网页。但是,我已经有数月没有与邻居打交道 了。我同时 被整合入一个更大的 系统,同时也被我的本地 系统疏离。这种国际性的

融合与 地方性 的 碎片化 在全球所有的社会都 有极强的含义。特别在倚重科技的中国和美国.

邻里的社区活动在美国或中国正急剧减少。Theda Skocpol在Diminished Democracy 一 书中讨论了 社区变化的本质。她指出:现在的时代,我们与我们身边的组织与 地方性 的社团联系越来越少。在中国的城市也存在类似现象。在我们通过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 建立联系的同时,我们所居社区的大型组织活动减少了。我们可能进入了一个具有重大 意义的全新全球范围的社会 互动模式。虽然如此,人类 并没有变化,所有的缺点, 所有的与 特性 依然存在,仅仅是存在方式在改变。

因此,全球化对于中国与美国有何意味?我们正看到两个在全球伸展的庞大的文化、经 济与社会的实体的崛起:中国与美国。他们不是仅有的两个实体,但到目前为止是最 大。这两个实体互相支撑互相依赖。遗憾的是,很多身处美国文化网络中的美国人对中 国网络的存在完全视而不见,不仅忽视了其相当可观的范围,最重要是忽视了其对于美 国的影响。因此美中紧密相连但是 仍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对方的一部分。他们是竞争者,但是他们的根须互相缠绕以致不能分离。

今天中国与美国是一对 有趣的 伙伴。就社会 变化 的速度而言,他们的地位完全调 换了。1903年的中国处于一个稳定、保守的文化氛围中,变化 缓慢,城镇的外观多年 来一 成 不变。而那时候的美国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急剧转形时期。那时候的美国拥有 汽车、电气化与大众传媒,而同时期的中国 则显得落后 并极力保持传统。1903的中国 街道与其100年前一样。而1903年的美国街道在其100年前可能根本不存在。

今天 是 中国在飞速变化??赡鼙浠?乃俣裙?臁V泄?硕源吮浠?械愣?坊柩刍?, 对 “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含义 不再有把握.。二十年前的常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甚至二年前明晰的规则在今天也不再适用。如果你今天去上海,一年后再去,你会 看 到一个不同的城市。中国人很 愿意 看到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变动,即便有一定的风 险。不但如此,在论辩中所用的修辞也倾向 着眼于中国 的未来 。

然而,美国的一些城镇看起来还与50年前差不多。美国有很多地区已 很发达.,但是依 然有很多地区发展缓慢。而且美国人将我们已 失落 的过去 想象为理想社会。这种历 史观与中国传统观点十分相似。 中国与美国的普通民众都将自己的国家看作世界的中心。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很惊讶 地发现原来两个国家关系是如此紧密。 何以如此?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经济/科技融合

的速度以及中美文化融合的速度存在差异。中国人与美国人 不认为思考他们 处 在同 一个经济 体系 中 。毕竟,中国人已经花费了几千年时间来思考自己中国人作为一个 整体, 做为中国人这个问题。美国则是一个相对新的政治实体(尽管其体制的建立比中 国早),但是美国人仍花了二百年的时间将美国看做一个整体。现在,作为全球化的结 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理解伴随,大量的整合已然发生。我们发现我们置身于一个需要具 有全球性视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所有的政治事务都必须从全球角度处理,但是我们 没有时间去发展一个相应的全球性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