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想:網路時代的大學教育
中华读书报
2001年2月21日
貝一明/文 蔣洪生/譯
編者按:執教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東亞係的貝一明(Emanuel Pastreich)博士對網路時代的大學教育有一整套極富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設想。他認為:未來的國際一流大學必定是在網路教育方面高度發達的大學;對中國大學而言,網路教育機會大於挑戰,中國大學通過網路教育可躋身於國際一流大學,中國教育界不應喪失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網路教育會給中國的學者及學生創造與與世界一流大學密切交流的機會。下面刊發的是貝一明博士對網路時代的電腦與教育關係的一些基本看法。
貝一明先生畢業於耶魯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曾留學中國,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最大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中國能更快、更深地融入國際化的潮流,並在這一潮流中不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與世界其他國家平等合作。”我不怕中國強。我只希望富強起來的中國對於全世界、全人類擔負起和平和發展的重大責任,並為此作出偉大的貢獻。”這是貝一明先生常說的一句話。
從很多方面來說,貝一明先生是一個很特別的美國人,有很多特別的觀點。例如他認為雖然很多美國人是從歐洲移民過來的,但美國將來肯定是一個充滿東亞文化氣息的國家。而且如果美國19世紀沒有因為人種歧視限制東亞移民,現在美國已經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了。未來的中、日、美以及統一後的朝鮮半島將會像歐洲共同體一樣,走向一體化的進程。
電腦與人腦
迄今為止,技術上最為有趣、也最為強大的合流就是平行發展著的基因研究和電腦晶片的設計技術的合流。對於這兩種技術,我認為稱其為”碳工程”和”硅工程”可能更加合適。目前,人們正在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力圖找出具體基因及其特性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與此同時,微觀層次上的晶片製造技術也日趨精密,其發展勢頭和規模堪與DNA技術相媲美。可以說,微觀層次上的”碳工程”和”硅工程”(DNA)的發展是齊頭並進的。令人稱奇的是,由於”硅工程”不同於以往的諸如縫紉機和汽車等技術行業,它的發展越來越類同於”碳工程”的發展,因為一旦沒了生產線,晶片將無物可以替代。我是說:假如所有的工廠、所有的實驗室都被摧毀了,但只要知道汽車的製造原理,你仍然可以很快地製造出汽車來。但是,如果同時失去工廠和一塊現代晶片賴以製造出來的數據,我們就再也不可能複製晶片。原因在於,新一代的電腦要利用前一代的電腦來設計,而前一代的電腦要利用更早的電腦來設計。你有可能擁有一台高精密度的電腦,但如果失去製造這臺電腦的總體技術路徑,就不可能重新複製出這樣一台電腦出來。從此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電腦有類於DNA。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說晶片是人工的,而DNA是自然的。但我的一個老師,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教授曾經說過:”做不自然的事人類一次也沒有成功。”我們在”自然”和”人工”之間築起來的墻壁不過是種種文化的標識,在很多情況下,起的只是誤導的作用。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類製造晶片的努力視為自然演化進程的一部分呢?
每當我思考當今社會時,我就會想:電腦或其他東西的應用,對人類主體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我認為,電腦可能會影響大腦的實際功能,因為電腦改變了刺激人類大腦的外在環境的性質。這不僅僅是指電腦網路可以讓人接觸到任何事物。整天使用電腦可能會改變你想像世界的方式,並可能使你僅在電腦方面發展自己的能力。
大腦中的(細胞、組織間的)交互作用與外部世界(形成複雜網路的電腦)更大規模的交互作用之間,存在著意義非凡的類同。在電腦交流的影響下,當今社會不斷變化、發展,這樣的社會可以視為一個巨大的大腦–那麼,如果大的社會在宏觀上表現出與大腦相似的模式,兩者的類同就不算什麼巧合了。因為社會是人類大腦的產物,社會的結構自然反映腦結構。
未來的教育
我想從生物學中找一個類比來開始我的論述。我認為,這一類比對於任何試圖理解我們身邊發生的飛速變化及其可能意義的努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也許我所論述的東西在電腦領域只是常識,但我認為我的結論仍然不是已被眾人認可的事實。請原諒我對此所作的笨拙和簡單化的描述。
我想在人類的大腦和作為整體的社會之間做一個類比。自生物學意義上而言,對大腦中的層級可做如下描述:DNA→酶→細胞功能→細胞間的傳輸→大腦中攜帶資訊的電子交變模式→人的思想。
歸根結底,大腦中的所有活動肇始於大腦細胞中的DNA。DNA通常不會變化(或變化得極為緩慢),居於這一層級的最底層。DNA是最為基本的因子,也是最不可見的因子。它決定酶的生產,而酶在每一個個體細胞中往復傳輸資訊,由此產生活動。細胞的功用導源於酶和其他物質的傳輸。細胞的各個部分依照編碼的指令實現自己的基本任務。大腦細胞相互發送電子資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細胞起到了中繼、傳遞資訊或指令的媒介作用。這種細胞之間的傳輸由此形成了複雜的交流電波和行為模式。思想正是在電子脈衝波之中,而不是在大腦細胞本身之中產生的。電子傳輸的模式,未必只是電子傳輸本身,它是書寫思想和記憶的仲介,也是發現我們通常歸諸於大腦的顯在性功能的仲介。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電腦科學領域,在那裏,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的層級:硬體→軟體→集成軟體系統→通信網路→世界範圍內的電腦網路中的交流模式
有一點比較重要,這就是當某些發展中的技術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當曾經是注意力焦點的技術變成僅僅是更大的人工智慧結構的支持性的、不顯眼的部分時,將會發生什麼。新的注意力的焦點會落在何處?在上面的層級中,硬體是基本材料,是製造一台電腦的物理部分。和DNA一樣,它是這一等式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最不顯眼的部分。硬體的許多方面,例如晶片的製造,是基於一個不斷積聚的知識金字塔的:由電腦設計的晶片利用了前一代晶片,而電腦設計的前一代晶片又利用了更早一代的晶片……一直可以上溯到很久以前。隨著技術的進展,設計硬體的實際任務將會漸漸淡化成一種背景,因為電腦本身將會設計它,並且這種設計也會被視為理所當然。DNA對於硬體而言,是一個好的類比。
軟體如同細胞中的酶:只有通過軟體,硬體才會起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共生的關係。軟體通過它們的階段性演進推動電腦世界的發展。不過,軟體的每個演進階段都是短暫的。在人工智慧的世界中,更大的要素是集成軟體系統,軟體能夠集成起來解決問題。在不久的將來,關鍵問題不是某一種軟體具有何種功能,而是不同軟體如何配置及它們怎樣結合起來完成工作。
接下來是正在發展中的電腦聯網。這是一個最為激動人心的變化,因為突然之間,人們就有可能使用自己的電腦進入全世界各種各樣的網站。這相當於大腦之中細胞與細胞間的資訊傳輸。我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仍然有一個層次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在最近的將來將會成為關注的焦點。這就是聯網電腦之間的資訊傳輸模式。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夠解釋清楚我的意思,因為我畢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能設想有那麼一天,人們注意的焦點,也即人工智慧起作用的地方,不在電腦本身,也不在僅僅進入一個網站或者另一台電腦,而是智慧和數據,它們實際上存在於網路傳輸過程中複雜的、變化的模式之中。這正如人的思想不存在於大腦細胞中,而在於它們產生的複雜電子傳輸模式之中。
我們所投身的教育事業將在未來日趨重要。對於未來的教育,我的設想和邏輯如下:硬體→軟體→交流→資訊→教育
以人為喻,硬體就是肌膚下面的骨架。軟體通過硬體起作用。一旦軟體不成問題,那麼和其他的電腦或者網站進行有效和迅捷的交流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一旦我們具備了這樣的交流能力,甚至不用想如何聯網,或者”貓”(數據機)有多快,那麼接下來的議題就是如何發展最有效的資訊提供方式。隨著所有其他的方面不再成為問題,迅速和井然地進行資訊採集就成為第一重要。一旦資訊本身能夠很容易地被提供,那麼教育的重要性就會凸現出來。在教育之中,資訊被置於人類文化傳統之內進行評價、評估,並接受價值判斷。當其發生之時,大學或者其他的類似實體將會變得非常非常重要。當然,大學的性質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的大學
●下一代的互聯網將給我們帶來更為可靠和更具介面友好性的資訊交流方式。因此,在那些系統運用互聯網技術的大學之間,將會發展成一種聯繫密切的聯合體。這就意味著,一個大學各個層級之間資訊聯繫的有效性及其介面友好性,將會比大學校園中的實際物理性設施更能夠決定一個大學的地位。這一真理尚未為人充分意識到,但它很快會變得顯而易見。
●想像大學,可以想像鏡子。一面鏡子,碎裂成數百碎片,散落一地。每一塊碎玻璃都閃閃發亮,放眼望去,令人心有所動,印象殊深。而我關心的是,假定這些玻璃的碎片稍稍傾側,會發生什麼。根本就不必移動任何一塊碎片,僅僅讓它們往某一個方向或另一方向傾側,就夠了。這一步驟完成之後,每一塊碎玻璃反射的光線將會會聚到一點,一個單一的目標。這樣,會聚的光線就會變得非常強烈,強烈得足以蒸發頑石。
●有一些人,弄房地產發了大財,他們的掙錢策略是這樣的:他們找來二三十年間的城市地圖,設想在下五年到十年間城市將會如何擴展和變化,據此計算出哪兒可能是商業中心,哪兒可能是居民區。一旦他們對近期內城市人口將如何分佈的情況成竹在胸之後,他們就可以繪製新的城市地圖。他們據此買進看來有希望繁榮起來的地段的農田。在等待適當的時機出售這些農田之前,他們又可以把它們回租給農民。我認為可以依此方式規劃大學的未來。
●不久,視頻會議技術將會使網路教學更為合理,更令人信服。互聯網技術正在朝向”仿佛身臨其境”(just like actually being there)的方向迅猛發展。雖然現在還未能完全實現這一點,但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到那時,視頻會議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核心部分。現在是以系統化的方式進入這一領域的最好時刻。
●可以將互聯網視為將各個大學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連接性纖維。隨著這種連接性纖維越變越粗,來自不同大學的專家將會各從其類,從而形成種種獨特的國際性學術團體。
●在科學和社會領域常常因科技發展而發生劇烈變化。為了充分明了此種變化的真義,需要不同學科的合作。不要認為凡科技就是好的。我們應當劃定其道德邊界,並為此建立判例。
●中國擁有許多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可是因為美國、日本等國家移民條款的限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不能直接去留學、進修。一個運用因特網和視頻會議技術建立起的網路系統將化解這種移民條款的限制,使所有這些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無須跨出國門就能夠有機會學習最先進的科技。
Like this:
Like Loading...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