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与人们对石油的隐性依赖”

多维新闻

“投资银行与人们对石油的隐性依赖”

2020年12月 2日

贝一明

我亲眼见到了如此可悲的一幕:格蕾塔·桑伯格所带领的高中生以及其他气候活动家们要求各位政治领导人调整政策,后者痛心地表达了歉意,且做出了令人欣慰的承诺;然而这群年轻人最后却惊讶地发现六个月,乃至一年后,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场闹剧绝非偶然之事,而是推行某种系统性策略的结果:大众被媒体和教材误导,对国家如何决策、人们为何拿气候灾难无可奈何等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其实为美国做出所有重大决策的,并非各个州与州政府,而是银行和企业财团。在电视上露面的政治领袖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力并不比当红小丑对杂牌马戏团上演节目的决定作用大。

让我们从基本问题谈起:全球经济已被少数投资银行、主权财富基金机构以及超级富豪接管;其中超级富豪的作用最为重要。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政策方向都是由上述机构与个人决定,再经由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传达给下层的政坛人士的。

冷战结束后,一种全球系统应时而生;在经济与政策问题上,严肃的意识形态和哲学分析在该系统中并无立锥之地。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媒体、课本和著名专家的文章不会提供任何批判性、甚至是与主流相悖的观点。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已经无迹可寻。

我们最多只能听到各方对政客们的抱怨。大家忽略了制度的弊病,认为全部问题都应归咎于特定人群的自私,与治理方面的缺陷无关。

在进入时局动荡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苏联和中国的体制并不完美,但它们起码拥有马克思经济学方面的专家,能够迫使西方学者对世界开展更具批判性的思考。正是这样的思想交锋让我们得以安不忘危。然而自那以后,我们却在关键时刻一睡不起。

各路新闻已经沦为耸人听闻的空洞报道。大多数新闻都视误导民众、蛊惑人心为己任,将传达事实、启发民智等职责弃之不顾。教育如出一辙,不再把道德、科学当做重中之重,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

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政坛人士已化身为艺人和小丑,他们灌输给公众的,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垃圾。曾经挥斥方遒的知识阶层如今只能为不知所云的学术性期刊撰写文章,根本无法切实参与政策决策。

鸠占鹊巢的,是全球投资银行及其代理。

此外,科技的进步催生出大批超级计算机,它们才是投资银行真正的幕后主导,可以无情地精确计算出每一滴水、亚马孙雨林中每一棵树,以及世界上每一位工人的价值。所有长期计划的制定宗旨,只是最大限度地剥削劳动力、掠夺自然,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复杂算法来迷惑、误导民众,让他们对当下的困局一无所知。

对于超级计算机而言,哪怕地球在二十年后化作不毛的炼狱也无关紧要,只有暴利才举足轻重。

这些投资银行会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不择手段地确保世界上的每一位公民都为它们持有股份的跨国企业制造利润。它们不希望人们为自己生产食物、能源、文化内容,不希望人们创建自己的组织。同样地,它们还在尽力保证这一经济寄生系统不为人所知、不会在媒体和学术研究中得到严肃对待。

吃东西、喝水、旅行、接受教育、求医问药、葬于墓地——不论民众生活的哪一方面涉及到货币交易,银行家们都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诸位,银行家们不想让你们吃用自己的种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物,不想让你们使用自己双手创造的工具、家具和居所,不想让你们用自己家后院种出来的药草治病,不希望你们自行创作艺术品、写出小说、拍摄电影、编排戏剧,供自己和朋友们尽情欣赏、自娱自乐。

而他们最最反对的,是大家自己生产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他们希望人们对石油欲罢不能。

石油是保证投资银行能够在人们每次需要使用能源时都可获利的主要工具——尽管它们也控制了煤矿和铀矿,且通过尽量推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来对这种能源加以限制。

银行家们不希望大家知道,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食物和人们所需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自己产出的,无需往投资银行扔一美分。

投资银行四处撒钱,收买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创造对石油依赖至深的世界造势。

是它们规划出大家所居住的城市,是它们规定了从幼儿到老人的生活之中一切事务的轻重缓急,是它们替由汽车飞机主宰、由浪费消耗定义的世界涂脂抹粉。它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大家无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无法想象没有石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同时,各家投资银行及其旗下企业还会收买作家、顾问和政客,使消耗石油的可怕后果避人耳目,让大家绝不会将目前的环境危机与石油的使用联系在一起。政坛之中的政策讨论从来不允许任何人质问使用石油的长远代价为何。

如果想要使地球摆脱气候危机,我们首先必须让所有民众知道是谁以及为何要逼迫大家对石油产生依赖。一定要让他们了解有哪些银行和超级富豪参与其中,原因为何;要让他们知晓为使我们无法摆脱矿物燃料,这群规则的操纵者采用了何种手段。

一旦高盛、贝莱德、美国银行、摩根史丹利等投资银行秘而不宣的策略曝光,一旦沃伦·巴菲特、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公众面前的“正人君子”针对矿物燃料产业所做的巨额投资被公之于众,这些机构以及富豪的阴谋和真正企图便会大白于天下。

投资银行的企图

八十年来,国际投资银行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玩弄手段,以使各大产油国由自私的独裁者统治,令这些国家通过销售石油而创造的利润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回这些银行操控的金融机构。它们想要建立的,是离开石油生产便无法生存的政治经济体,其结果是这些产油国也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阻止石油消费受到限制。我们可能会对沙特阿拉伯严词苛责,但其背后的黑手却在华尔街毫发未损。

令产油国对石油收入产生依赖这一策略是通过削弱其经济多元性来实现的。势力强大的国际银行已经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尼日利亚变成了文化单一、缺乏自我意识的知识和文化废墟,而多元文化和自我意识恰恰是摆脱石油经济所必需的要素。

这些国家堪为可悲,其统治者也有名无实。它们在自己所知的唯一一项事业上埋头苦干,释放着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为人类挖掘着坟墓。然而为这一切编写脚本的人不是它们自己,而是各位银行家。

当然,投资银行也在编造情节复杂的讹言谎语,说伦敦、纽约、莫斯科、北京等地的投资银行正在激烈交锋,让听众们相信各方正在为求变而斗争。然而它们之间的争斗不过是做做样子,根本不会触及整个系统。

石油与安全之惑

通过石油汲取财富的投资银行会出资协助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研究、制定政策建议。于是虚假报告纷纷出炉,称为石油生产与环球运输保驾护航是美国军队的基本职责。

换而言之,此类关于安全问题的讨论都阐述了一个观点:美国要依赖石油进口,应通过军事手段来保护石油产业。

至于通过全面普及可持续能源、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来解决安全问题的可能性,这些报告却只字未提。

此类存在明显倾向的研究旨在完全从保护石油产业的角度来定义美国军队的职能。在跨国银行的资助下,研究机构做出了这样的安全分析:美国必须斥巨资开发制造轮船、飞机、导弹和卫星,为能源资源的全球运输提供保护。

此外,美国军方也已沦为石油的重要消费方,比起其他国家来,其石油使用量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说毫不夸张:美国军队已经过暗中改造,一方面消耗着大量石油,一方面向各大银行输送着利润,而这些银行所资助的企业,正是战斗机、坦克以及其他军备的石油供应商。

军队职能遭到扭曲,意味着能够将气候变化作为严重威胁来讨论的国家安全负责人寥寥无几。如塞缪尔·洛克利尔上将一般敢于直言不讳的人,已经遭受了残酷打击。

美国军方的一切规划都为其想象中的、会耗费大量石油的未来战争而做。

货币与石油

石油的定价与销售会为控制相关过程的跨国投资银行带来丰厚利润。为使石油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美国的金融系统已经过重组。投资银行有意将美国制造业外包出去,大大提高了石油控制权对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性。

美元不再由黄金储备支撑,美国债台高筑,美国资产的价值一落千丈,其结果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财富变成了以美元出售的石油。他国旨在停止以美元定价石油的动作被严厉抵制,甚至常常招致军事行动。

倘若全球的石油销售完全与美元脱钩,那么美国的恶性通胀即会随之而来——其实这一过程已经开始。

俄罗斯、中国和伊朗正在采取行动,令石油销售以其他货币结算。此举不仅增加了战争爆发的风险,而且迫使美国更加疯狂地使用危险的水力压裂法在境内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开采方法会对水源造成几代都无法消除的污染,而他们一心追求的,只是保持美元的石油结算货币地位。

石油与农业

投资银行早就发现食物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决意插手食物生产的每一环节,使民众无法消费不会给它们带来利润的食物。

美国农业的方方面面都已同石油紧缚在一起。受政府补贴的产业化农业需要大量使用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杀虫剂和肥料。家庭农场已被摧毁殆尽,如今大片大片的土地都是为给跨国公司生产利润而耕种的。

为了提振石油消费,美国农业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动化与机械化。农产品由卡车运往各州各市,由轮船载向各个国家,这一过程无疑会消耗大量石油。人们误以为石油是食物生产的必要物资;政客们在做农业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时,也狡辩称地方农业太过落后、生产效率太过低下。

民众别无他法,只能消费利用石油生产出来的食物。即使人们为保护环境只吃蔬菜也无法摆脱石油的束缚:不谈其种植和运输,单单塑料包装便是石油工业的产物,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即使社会主义人士与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这一观点再正常不过:我们必须进出口食物、使用会耗费巨量煤炭石油的货轮来运输食物。无人开展国际合作来估算上述农产品国际贸易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恰恰相反,大家普遍认为石油消耗量的增加是积极的信号。

奢侈品崇拜与“唯我独尊”的观念

我们之所以将过度消耗能源作为丰富生活的必需之举,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电视、布告牌、报纸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裹挟。这些广告大肆宣扬中上层阶级与富豪的生活有多么光鲜,告诉受众过上大量浪费资源的生活是值得自豪之事。在我们被迫观看的商业广告中,人们住着一尘不染的豪宅,孑然独处,与邻隔绝,以豪车代步。

大家已经对电影中人们一边开车一边认真对话的场景司空见惯。

这些画面暗示我们,价值的创造与自我实现要通过浪费来达成。也就是说,它们在劝诱我们把这些荒诞的画面当做典范来顶礼膜拜。

它们鼓吹奢侈浪费,旨在为超级富豪们穷奢极欲的生活辩护,文过饰非。它们给我们灌输这样的观念:杰夫·贝佐斯和比尔盖茨之流是值得效仿的榜样,而非招摇过市的罪犯。

我们每每翻开杂志,时装、汽车和度假区的广告便会涌到面前。其实这些广告的发布宗旨不是推销某种商品或者服务,而是创造一种以浪费为荣、将种种乱象当做过眼云烟的浅薄文化。

以发布广告作为收入来源的报纸和杂志也在不断通过各种内容来提振消费,同时对质疑这种浪费现象的报道加以大肆贬斥。

对“自动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狂热迷信

为了使人们相信社会的迅速自动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资金被注入了广告业、媒体和娱乐圈。相同的手段也被用于掩盖当前新型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动向——这场斗争旨在摧毁工人手上的一切资源,却被广告商们极力粉饰、美其名曰“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运动。它裹挟着无辜的年轻人,怂恿他们为一个由机器操控的世界努力学习、添砖加瓦,却从不鼓励他们深入思考这样的世界是否真的有益于人类、谁是这场巨变的真正受益方。他们告诉我们,一旦全面实现自动化,生活会变得更为便利、更为高端,更具创意。然而我们从未听说,坚持利用煤炭、石油和铀来为这样的世界提供能源,人类将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

广告商和被投资银行收买的专家告诉人们,用以实现新时代全面自动化的能源完全免费,至于处处联网的世界在未来的几百年里需要多少能源,生产这些能源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这些话题则是不可触及的雷区。

将数据库和服务器机群转交给印度等国家的外包操作使富裕国家的人们得以利用由第三世界国家的煤和石油所产生的能源。然而气候的变化不分国界。

实际上,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人造”才是更好的选择。然而这一事实同样是禁忌话题。

伪称人工智能革命是上帝不可违抗的旨意,要求人们必须用“智能化城市”来代替我们所居住的温馨社区——这一切都是一场会将我们的年轻人推向残酷黯淡未来的骗局。收受丰厚研究经费、为这场骗局背书的科学家如此之多,说明美国社会道德崩坏的程度已不亚于行将没落的罗马帝国。

缓兵之计

投资银行的爪牙们最为偏爱的手段之一,便是高调宣传针对气候变化所开展的讨论,使参与者们有机会放纵自我、得到媒体的赞誉,但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巴黎协定》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然而民主党近日里表示,重返该协议将是极具意义的重要进步,这件事可谓讽刺至极。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领导人正在推动各种气候协议落地。这些协议透露出的观点是:到2050年——走运的话,便是到2030年,各国的能源使用模式即可神奇地实现可持续化。2030年和2050年如此遥远,而政府的长期规划职能已被私有化操作严重削弱,因此上述声明不过是一纸空谈。为石油产业相关利益方服务的公共关系公司也很乐意宣传这些看似重大的事件,给民众造成各方正在努力采取行动的假象。

关于增长和消费的弥天大谎

为了让民众只能看到股市指数、增长额、消费量等用于描述经济状况的统计数据,投资银行和企业财团简直使尽了浑身解数。这些指标其实同经济毫无关联,而且并没有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纳入考虑。

他们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为了提振消费,我们必须耗费产品、抛弃旧物。

在这些扭曲观念诞生之前,人类便已生存了几百万年之久。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讨论的“增长”与“消费”都与能源的消费,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有关。

所谓“增长”的逻辑扭曲至极:倘若人们建造能够居住五十年的房屋,穿五十年不破的衣服,真正地循环利用各种物品,“经济增长”便会受到影响。

如果民众回归简朴生活,通过读书、写作、绘画、音乐和深入交流来拓展灵魂,我们便可重建健康的可持续社会,同时还能降低污染。

然而从经济增长和消费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健康社会简直是灾祸之源:股市会一蹶不振,媒体会把血淋淋的事实呈现于人们眼前。

节俭、谦逊、自立、稳重等美德已无人强调。进步人士和保守派都在为不断拉低人类体验的“一次性”文化摇旗呐喊。

金钱、资产与石油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金钱关乎退休生活;他们在停止工作之后还需要一笔收入。早年间,雇主必须为员工支付养老金。然而自从华尔街接管美国经济以来,劳动人员便不得不将退休基金投入股市,依靠跨国企业产出的利润来维持生计。

金融机构令民众别无选择,只能为保障未来的退休生活购买股票和债券,而这些金融产品与能源的消费,尤其是石油的消费紧密相关。

现行经济系统要求民众将自己的钱投入资金池,为消费型经济助燃;妄图摆脱这种制度的人必须受到惩罚,于是纳税制度应运而生。即便那些自诩为“环保企业”的公司都会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耗费大量资源。

对国际贸易的宣传

国际贸易是气候变化相关讨论的一大禁忌话题。其实愿意挺身而出,呼吁终结当前交易与运输体系的气候活动人士寥寥无几。为了追求边际利润,人们通过现有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运送原材料、各种组件与成品,对环境造成了残酷破坏。

人们认为鼓励贸易、以政府补贴来奖励贸易,对每个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像朝鲜一样限制贸易的国家则是人人唾弃的“隐士王国”。

谁质疑自由贸易观念,谁就会被贬斥为勒德分子乃至被时代抛弃之人。

然而,哪怕是人人都深信不疑的谎言,也永远不会成为真理。

远跨重洋运输产品会耗费巨量石油与煤炭,而进口目的地生产这些产品原本绝非难事。被投资银行豢养的专家当然会对跨洋运输的成本以及跨国生产给地方经济造成的破坏三缄其口。

于是,我们在一无所知、未曾同意的情况下,被抛入了一个专为石油生产商制造利润的体系。

当权者极采取了极为自私的手段,让美国民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准备同俄罗斯、中国、朝鲜和伊朗开战,要么接受与冷血跨国企业控制之下的国家开展经济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同石油的生产消费息息相关的经济交流。

这一腐败的体系永远不会指给我们第三条路走。在当前的政治制度之下,美国绝不可能同产油国结成和平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美国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开展科学、文化和教育合作的空间。

城市规划与交通

投资银行及其旗下的企业会雇佣不计其数的说客、律师和前政府官员来给城市各方面规划的决策者施加压力。他们还为大批有名无实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让后者使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信民众急需高速公路、购物商城和崭新的主宅开发区——这些项目都是由税款来补贴的。民众的财产大多被房地产占压,倘若交通不便,房产价值会大幅缩水——这一切绝非偶然。

政客们就城市规划开展的游说颇有成效。交通便利与否成为了城市设计的中心问题;支出巨额高速公路维护费用被当做理所应当之事,即使存在资金问题时,这笔费用都无人提及。因此汽车尾气污染导致癌症频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汹涌车流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等问题被急于从矿物燃料企业提供的资金中获利的城市规划者、政客和专家们小心翼翼地遮挡在了公众的视线之外。

新建造的房屋窗子都很大,这种设计虽然浪费能源,却被奉为时尚。新冠疫情当前,政府告知我们应当戴上口罩;然而即使气候灾难迫在眉睫,各栋建筑却依然没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

以无车人士为主角的电视剧和电影寥寥无几。不论是电影还是新闻报道,都把住豪宅、过奢侈生活刻画为成功的象征。

这完全是一场阴谋。在人们离不开汽车的同时,美国制造行业中尚存的体面工作岗位都与汽车、飞机和依靠石油驱动的国防装备的生产有关。

国家制度已经被人操纵。在一个汽车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中,人们一旦离开石油,不仅生活会受到影响,而且会丧失大量稳定的收入来源。

消费观念

在石油普及之前,对消费观念的宣扬便已持续千百年之久——即使这种做法有悖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其中的关窍显而易见:财阀斥巨资美化消费,令知识阶层沉浸其中,无暇考虑财产和消费以外的事,从而放弃对社会乃至对彼此的责任感。

蜂拥而至的广告告诉我们,对维持社会地位而言,形象、时装、化妆品、旅行、汽车和美食至关重要。在这种扭曲的文化中,对家人、社会、乃至全人类尊严的关怀,还有正直、节俭、谦逊、善良等美德被人不屑一顾,甚至当做笑柄。

塑料的广泛使用

投资银行正在暗中让塑料渗透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掩盖微塑料毒害海洋、河流、土壤的相关信息——此为实现其提升石油使用量这一目的重要步骤。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制造塑料的原料是由石油裂解而成的石脑油,不知道被弃置的塑料制品会对环境造成何种伤害。

超市、餐厅、百货店和我们冰箱中的一切都用塑料制品包装、以塑料制品储藏、或者含有塑料成分。毫不夸张地讲,在很多地区,人们如果坚持不碰塑料,最终恐怕会无以为食。

关于塑料的危害性,他们谎话连篇,还设置了所谓的“塑料回收箱”,而他们明明知道,塑料根本无法投入任何一种具有真正意义的循环利用。他们永远不会告诉我们使用塑料的后果无异于向大海中倾倒原油,不会告诉我们用塑料瓶、塑料盒储藏液体和食物存在健康隐患。

对飞机的大力宣传

每一部动作电影都是一支大型飞机广告,而飞机恰恰是目前所知的最大能源浪费源。我们被媒体和电影洗脑,相信乘飞机出行不仅毫无害处,而且可以彰显社会地位。

说客们告诉民众,拥有机场的城市才会被人重视。

飞机对气候造成的可怕影响却被隐而不宣。

尽管乘坐风力船、火车甚至齐柏林飞艇成本更为低廉,碳排放更少,但这一话题却甚少有人提及。给飞机装上太阳能电池板便可大幅减少汽油的使用量,但这一手段也从未投入使用。

外交官们乘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探讨气候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正因为他们自己的行动而愈演愈烈。

能源教育的失真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教育内容都已被人把持,目的是使其脱离科学分析与客观思考,保证气候变化不被人们当做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是难得地提到了气候变化的课本,也表示应当慢慢地将石油和煤炭移除出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一门课、任何一版课本表示我们能够而且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矿物燃料。

投资银行通过私有化操作削弱了政府,导致如今大学的科研和教育要依赖于企业、基金会和富豪的资助。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资助方都对关于矿物燃料及其危害性的严肃讨论敏感至极。

资助方暗藏于心的意图是让研究人员避免就可能影响相关企业获利的争议性话题开展讨论——查尔斯·科赫基金会甚至已经堂而皇之地承认了这一点。这便意味着学术机构根本不会组织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讨论。

美国各个院校一群无耻的学者绞尽脑汁地为主流期刊撰写文章,暗示即使等到2050年将美国变为“碳平衡”国家也没有任何问题,根本没有必要改变当前以消费、浪费为荣的文化。

他们毫无价值的文章描述了在未来几十年内普及太阳能和风能的缓慢过程,对只是用无形能源替代矿物燃料的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大加赞扬。这样的研究可以得到众多企业的资助,广受大众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好评,其结果是有关气候变化危险性的真正科学研究被排挤在外,无人问津。

经济学圈是最令人作呕的领域。所谓专家只重视短期增长,且将股市状况作为经济健康的晴雨表。在未来五十年、一百年乃至二百年内汽车及工厂排放、煤炭石油生产以及微塑料在海洋中扩散的不良后果,还有水力压裂开采和掘矿对水源的破坏等内容绝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堂经济学课上。

为什么?因为倘若从长远角度来评估石油的收益性,人们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人类的经济福祉,应当马上停止使用它。如今科学研究已被从经济伪科学中剔除,即使是自诩为进步人士的学者也绝不涉足其中。

新闻业的堕落

新闻业是教育业的直接延伸;新闻是大多数民众了解世界、解读周遭动向的唯一渠道。企业和投资银行对新闻业界严防死守,让民众失去了接触重大问题相关资讯的机会。

二十年来为民众提供免费与廉价信息的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站都已被企业收买。

上述媒体为获利而进行的活动并非展示真相,而是为取悦企业客户误导公众。企业支付大笔广告费不是为了销售商品,而是要奖励媒体培养出了温驯的民众。

过去的三年中,企业财团变本加厉,将媒体用作削弱民众智识、粉饰残酷真相的的武器和工具,以此来造成一种各方已就经济与环境破坏问题达成共识的假象。

推广石油并非主流媒体给全国民众洗脑的唯一议程,但仍然是表象背后的势在必行之事。

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得到媒体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天气的变化都被媒体诠释为与当前经济体系无关的“非正常现象”。

媒体从来不拿每日气温同十年、五十年之前的温度相比较。新闻节目的受众被肤浅的资讯接连轰炸,最后失去了集中精力思考和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无能领导人的推崇

投资银行和企业对只求升官发财、无心改善社会的政坛及非政府组织领袖有一种偏爱。这样的领导人会培养出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拥趸,同时又无法建立能够自给自足、不依靠企业资助也可运营、致力于解决真正问题的组织。

民主、共和两党也培育出许多寄生性的非政府组织用作各种民众行动的墓地。

为了确保有能力集合民众成立独立组织,不受企业豢养的媒体、智库大学内专家左右,自行设立目标的团体领袖无法进入政坛,投资银行简直不择手段。

于是政治场上“领导能力”的意义变成了能否直接或者间接地从投资银行筹到资金,而非是否可以组织、启迪民众。

对冒牌环保运动的资助

投资银行会确保任何一场旨在遏制石油使用、普及气候危机相关知识的运动都以最为无效的方式、由组织不力的团体开展;这些团体只向民众讨要捐助,却不允许捐助人参与决策过程、主动出击。这些非政府组织将真正的决策权交给了绝不会越过强势的投资银行擅自做主的华盛顿内部人士。

在他们的刻意操控之下,绿色和平组织、350.org等非官方环保组织对富豪或企业的捐助依赖至深,以致于将普通捐赠者的意见弃之不顾。稍为激进、更为合理的政策,即使能够得到其成员的广泛支持,最终也不会被采纳。

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与矿物燃料的危害根本无需花费巨资,只要挨家挨户地告知他们真相即可。随后便能够邀请他们建立自己的组织,并将其发展成为富有行动力和影响力的社团。

然而为了使上述运动无人组织、不被关注、无法持续,投资银行在幕后投入的资金有数十亿美元之多。

非官方环保组织知道,除非表示矿物燃料的淘汰可慢慢进行,强调替代性能源可以同煤炭石油媲美,否则自己将永远不会受到腐败媒体的关注。

在资金的制约下,这些组织无力对污染环境、推广危险物质的企业提出刑事指控,更不用说提议没收它们的资产。

非但如此,这些接受了资助的组织还误导公众,让他们以为只需改变日常生活方式(比如驾驶混合动力汽车、成为素食主义者)便足以阻止气候变化。这些所谓的环保组织在刻意避免讨论推广危险能源的最终受益者是谁。

所谓的环保运动一般会通过媒体捧出几位名人,却不屑于在地方建立强大的组织;这便意味着所谓的非官方环保团体常常是空壳组织。它们会告诉大家做这做那,但我们想召唤它们、同组织负责人接触时,听到的只会是预先录好的语音提示。

这些环保组织不会告诉我们增长、消费、股市和贸易并非衡量幸福的指标,只是权贵阶层为自己的利益捏造、宣扬的概念。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