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中国威胁”是假,对华无知是真’” 观中国

观中国

“美国学者:‘中国威胁”是假,对华无知是真’”
2020 12 8

贝一明

近年来,美国对于中国的看法越来越负面。对一个日益具有“侵略性”的中国充满恐惧和仇视,已经成为美国政界高层的主流观点——虽然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这是事实。

不论是在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内,这种焦虑情绪都正在蔓延开来。在他们看来,美国社会大大小小的任何问题,如果不能和新冠肺炎疫情挂上钩,那么一定是因为中国的“侵略性”导致的。

你可能会认为,在一些媒体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疯狂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下,美国一定会下大气力去获取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那些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人才一定会非常吃香。

那你就错了。

当前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美国对此是如何反应的呢?我们看到,美国军方和情报界通过大打“新冷战”牌,获得巨额预算,但美国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等的理解程度却不升反降。那些具有长期在华工作经验,或精通中文的专家,反而更难通过“安全审查”、获得提拔重用。

去年我在华盛顿惊讶地发现,在当前这场“中国威胁”闹剧中,许多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被完全忽视了。

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被称为“老大哥” (Big Brother) 的独裁政府有句著名口号:“无知就是力量”。而如今的现实就是,那些鼓吹“新冷战”的人们似乎正在把这一口号付诸实践。

这一现状如果抛开危险性不说的话,其实也是蛮有趣的:过去十年来,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研究机构正在崛起成为全球领导者,在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论文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只以中文出版,不为英语国家的学者所熟知。随着这一趋势持续上升,未来美国科学家恐怕必须得把中文练得接近母语水平才行了。

目前美国之所以对中国的理解存在政治偏差,部分原因应归咎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许多人认为,只要把大量原始数据——比如卫星图像、相关文件、广播新闻等,输入超级计算机,那么中国的整体情况就自动生成了。但实际上并非这样简单,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对美国制定对华战略产生真正意义。超级计算机只会把你埋没在一堆数据中,无法创造性地替你拿出解决方案。

所谓“国家战略”,应该始终基于这样的假设:“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中美关系当前确实可能处于比较紧张的阶段,但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并不知道。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美国的反应过于情绪化,并且用“中国威胁”论来为美国上至政界精英下至平民百姓简单粗暴地处理中美关系辩护,这实在是一种战略上的愚蠢之举。

没有哪位白宫贸易顾问能够断言未来中美永远不可能紧密合作。这样的未来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能,但关键取决于美方是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

具体来说,美国首先要在中国研究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在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方面积累起专业知识。

其次,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省市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已经可以和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相提并论,因此未来美国需要将目光不仅集中在北京,也要关注西安、成都等地区,培养了解中国地方发展状况的相关人才。

最后,当前美国有一种观念正在发酵,那就是在同中国打交道时不需要制定一个长期深入的战略,也不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只需要加大武力威慑——建造更多的航母、不断升级核打击力量就行了。这种观念极其危险,必须及时纠正。

中美利益冲突和观点分歧总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中国的专家,来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向那些政客阐释政中国的世界观,指出一些矛盾冲突其实根本不是存在于中美两个国家之间,而是存在于不同的跨国集团之间。

如果美国缺乏这样的专家,甚至仅仅因为某人会讲中文就从一开始对他抱有偏见,那就危险了:美国政客由于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与中国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讨论,只会进一步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如果美国政界连一个能说出上海市市长的名字,或者知道中国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商是谁的人都没有,那么处于战略劣势的将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 bloggers like this: